当前位置:中国民主同盟长沙委员会>思想建设>学习专区
奇人奇事梁漱溟
文章来源:长沙民盟 作者:周 彪 时间:2013-03-21 10:51:02 家世之奇。梁漱溟出生于一个“世代诗礼仁宦”之家,其祖先与元朝皇帝同宗室,姓“也先帖木耳”,元末朱元璋扫平南方后,挥师北伐,势如破竹,元顺帝自知无法抵挡,率留住大都的蒙元亲贵逃往北漠,梁漱溟的祖辈来不及撤走,留在了河南汝阳,因汝阳地属开封,开封古称大梁,故改为汉族姓氏梁,五百多年后,作为元蒙后裔的梁家已完全融入了汉族大家庭。曾经的“天潢贵胄”,不仅外人不知其源出元蒙,就是他们梁家后代不查家谱也不知家世渊源了。
成长之奇。梁漱溟自幼瘦弱多病,未到天寒时节,手足已然发凉,六岁时自己还不会穿裤子。上小学时,曾经玩单杠头朝下跌倒,延医用药才恢复苏醒。读中学时体质依然不佳,看着别人打球踢球,他只能当一个旁观者。但年岁渐大后,他却很少生病,且越长越结实。三十岁后,“愈见坚实”,饥一顿、饱一顿没关系,冷三分、热三分,也不感冒。从20岁开始素食,坚持七十多年,没出现营养不良。和同龄人相比,没有患上常见的如痔疮、胃痛、脚气病之类的养身病。学业上似乎也是由弱而强。十岁前后,在小学里的课业成绩,基本上是中等偏下,十四岁进入中学后,智力逐步发达,课业成绩,间或能名列前茅。从中学时开始,他渐渐养成自学习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为他以后研究学问和参加社会活动奠定了基础。十六七岁时,梁漱溟产生了朦胧的出世思想,坚决拒绝母亲为他议婚,还曾两度想要自杀。
玩单杠头朝地砸下没有留下后遗症,两次自杀没有成功,吃素75年身体很结实,幼年体弱多病却活了95岁,不愿成家却有两次婚姻,一心想出世却成为知名社会活动家。这般人生够不够奇特?
从教之奇。1917年初,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1916年下半年经教育总长范源廉介绍,梁漱溟带着《究元决疑论》一文,拜访请益于蔡元培。蔡元培很高兴地接见了他,梁说明来意后,蔡元培说“我过上海时,已在《东方杂志》上看过了,很好。”随即请梁漱溟到北大任教,蔡说:“我是喜爱哲学的,我此次来北大重点要办好文科。文科中又以哲学系为重点,你就来哲学系讲印度哲学好了。”梁漱溟答道:“先生之喜爱哲学我知道,早在中学时期即读过先生翻译的《哲学要领》一书,至于我实在不懂印度哲学。印度宗派如此之多,而我只不过解决自己在人生问题上的烦闷,钻研了一些佛典,领会了一点佛家思想而已。”蔡元培说:“你说你不懂,但又有谁懂呢?我寻不着人,就是你来吧。”梁漱溟仍然不敢应承。蔡元培又说:“我看你也是喜欢哲学的。我们把一些喜爱哲学的朋友聚拢在一起,共同研究,互相切磋,你怎么可以不来呢?来北大,你不要以为是来教别人的。你把到北大来当作共同学习好了。”蔡元培的话语打动了他,于是来北大的事就确定下来了。1917年10月,只有中学学历的梁漱溟正式进入北京大学任教,起初他在哲学系讲授印度哲学,并出版了《印度哲学概论》一书,此书出版后颇受学术界重视。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新文化领军人物胡适、陈独秀等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传统文化进行严厉批判。梁漱溟经过一番慎重而严肃的考虑,暂时放弃了佛家学术,转而站在儒家立场,为捍卫孔子学说与新潮派展开了斗争。
中学时代就对佛学、哲学产生浓厚兴趣,并将自己的心得形诸文字,与现代中学生一比简直不可想象吧;而且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的文章能在品位较高《东方杂志》上刊载,不可思议吧;年方25只有中学学历却被蔡元培延请到北大任教,堪称奇事吧;本来醉心佛学却为捍卫传统文化,奔走呼喊,成为中国“最后的儒家”,堪称传奇吧。
志趣之奇。1924年梁漱溟离开北大,去山东曹州从事乡村教育,但因为军阀混战,不到半年时间,学校停办,他于1925年春回到北京。1925年5月梁漱溟应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兼后方留守司令及第四军军长李济深之邀,南下广州,任广东省建设委员会委员兼任省立一中校长。1928年他在广州开办“乡治”讲习所。1929年3月,李济深在南京因反蒋事发被蒋介石软禁于汤山。梁的广东乡村建设计划也随之泡汤。1929年2月梁漱溟离开广州到上海参观黄炎培在昆山农村举办的职业教育,又赴河北定县参观晏阳初主持的平民教育促进会及其兴办的乡村改进事业。随后转往山西太原参观阎锡山兴办的乡村自治。1929年秋,梁受聘为河南村治学院的教务长,学院开办不到一年,又赶上了蒋、冯、阎“中原大战”,村治学院被迫关闭,梁返回北平。1931年6月,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成立,梁漱溟受聘为研究部主任,开始了长达6年的“乡村建设运动”,直到全面抗战爆发才终止。
出生于诗书之家,成长于大城市,放弃优越的教职,奔波于全国各地乡村,矢志从事乡村教育,力图“以青年为友”,通过“乡村自治”来唤醒农民、形成农民团体自治,以改变农民的生存处境作为拯救中国的路径,抱负之奇,志向之坚,至今令人钦敬!
战地历险。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梁漱溟得知山东、河南等地游击队中有不少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人员,他们在艰苦条件下为抗战作出了应有贡献,梁漱溟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产生去敌后考察的愿望。经蒋介石同意,梁漱溟被委任为战地巡视特派员,他又和重庆八路军办事处联系,考察共产党统辖下的游击区时,请求给予协助。征得国共双方同意后,梁漱溟于1939年2月2日,率五位同人,由重庆出发,经西安、洛阳入皖北而进入山东,在鲁豫苏皖各游击区巡视,前后历时八个多月,所到之处,都得到国共抗日军队及当地游击队的招待与护送,但也曾多次身处险境之中。最危险的一次是在山东蒙阴县一个叫“对经峪”的村庄,时大雨滂沱,刚进村,遇敌包围,枪林弹雨中梁漱溟策马登山,冲出包围圈,等枪声稍歇,下山觅食烤火,尚未进食,敌人又至,跟着老百姓逃入山谷,藏身一大山洞内,换上百姓衣服,以防不测。入夜枪炮声停歇,试图暗中摸索而出,可敌人警戒很严,无法撤离,一行人在洞内昏昏睡去。天明时,睁眼一看,老百姓悉数散去,洞内只剩梁一行6人,正要离去,洞外又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枪声才稀疏些,在洞内他们目睹一队敌兵从对面山头走下,沿路转来洞边,大皮靴的声音从洞口传来,如在耳边。如果敌人往洞内搜寻那6人定然非死即伤。
一个典型的文化人,在后方为抗日奔走呼喊犹嫌不足,一定要到枪林弹雨的前线去实地考察,勇气和胆识实非一般人可比。
香港脱险。1941年5月粱梁溟受命赴香港筹办民盟机关报《光明报》,10月10日,刊有民盟成立宣言和政治纲领的《光明报》在香港街头公开发售。1941年底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12月8日日军进攻香港。1942年1月10日日军完全占领香港2周后,梁一行5人由躲藏处改易装束,跟着引路人由中环急行20多里,乘小帆船抵澳门,途中曾遇敌机盘旋,也曾远远地看见敌艇,但最终平安无事,同行者均或呕吐或晕眩,梁一切如常。到澳门后,情形很乱,澳门虽属葡萄牙殖民地却全在日军控制之下,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返回大陆,只能借助小船海上偷渡。当时海上既有日军舰艇巡逻,更有海盗猖獗,但他们还是在友人帮助下,乘小船渡海了。晚上一行5人分乘3条走私小船,黑夜中顶风冒浪穿行于群岛之间,此危险之旅只有梁漱溟所乘小船毫发无损、平安抵达广东台山,其余2只船,一船被劫精光,一船被劫2次。
不到三年时间里,梁漱溟两次身处沦陷区,几度危机重重,但最终有惊无险,安然归来,可谓奇迹频频。对此,梁漱溟似乎也有一种宿命式的自信。他在《香港脱险后寄宽恕两儿》中写道:“我相信我的安危自有天命,不用担心。”他的天命是什么呢?“孔孟之学,现在晦塞不明,或许有人能明白其旨趣,却无人能深见其系基于人类生命的认识而来,并为之先建立他的心理学而后乃阐明其伦理思想。此事唯我能做。又必于人类生命有认识,乃有眼光可以判明中国文化在人类文化史上的位置,而指正其得失。此除我外,当世无人能做。”前人云:‘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人心与人生》等三本书要写成,我乃可以得死,现在则不能死。又今后中国大局以至建国工作,亦正需要我,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万不会有的事!”
他的这些家书中的话,被友人拿去发表于《文化杂志》上,曾招来很多人的讥嘲。但梁漱溟也不在意,他坚信自己的人生负有一种使命,使命不成,生命不止,所以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也不在乎生命途中有无危险,他只听从内心世界的召唤。至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邀请他参加政府,他婉拒不就;1953年政协会上和最高领袖“廷争”招致恶语相加、万人斥骂,他能坚强扛住;还有“文革”中“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坚硬持守,等等奇事,众所周知,不再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