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民主同盟长沙委员会>参政议政>协商议政
加快我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对接的建议
文章来源:长沙民盟 作者:民盟长沙市委会 时间:2013-03-21 10:51:02 世界经济强国崛起的轨迹一再昭示,优化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对接,源源不断地培养数量充足、技能优良的职业人才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我们国家已迈入世界经济大国行列,但离经济强国还有较大差距,软肋就在于我们的技能型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究其根源,是我们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好交集,职业人才的培养、储备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近些年里,“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人才荒”“技工荒”频频上演即为明证,去年,长沙也加入了“技工荒”的行列,企业招工难成为制约企业扩大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客观地说,长沙一向重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自1982年职业教育从普通教育中析离后,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从摸索前行到规范有序,从分散办学到建立基地,从生源匮乏到招生爆满,从小而全的模式到分大类培养,一步一步走向良性发展轨道。30多年里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一大批基层管理和技术骨干,成绩可圈可点。
但受办学理念、教育传统等方面的影响,对接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普职提质发展相对失衡,职校缺乏吸引优质生源的魅力
长沙市近年名校集团化扩展步伐加快,优质普通学校增长迅速,进一步加剧了普高升学热,相对挤压了职业学校的发展空间,职业教育的“备胎”境遇没有根本改变。虽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大体相当,但生源质量却有较大的差别,职业学校仍缺乏吸引优秀生源的魅力。
二是普职双轨并行,交互立体制度尚未形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形同陌路。普通学校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等缺乏职业视角;职业学校以就业为主要目标,重视操作技能掌握,课程与教学缺乏系统理论知识视角。两者之间没有建立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的绿色通道。
三是对接准备不足,选择盲目性较大
调查显示,普通教育过程中职业教育缺席严重,首先是职业教育意识淡薄。人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高考以后的事,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那么重要。
其次是职业课程严重缺乏。普通学校课程体系中缺乏职业教育设计视角学校没有专门开设与职业有关的课程;学科教学中也较少渗透职业教育的内容;师资队伍、教学设施也不具备。
其三是职业规划指导滞后。长沙市的中小学校按规定开设了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但普遍的问题是选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与职业教育联系不紧,存在选修课程学科学术化、综合实践课程日常生活化的现象。学校也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兴趣指导委员会之类的机构。
三是对接条件不足,缺乏机制保障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缺乏交集,共享性差,双向对接缺乏保障机制。师资方面。“双师”型教师在职业学校中尚难满足需要,在普通中小学尤为稀缺。能够进行职业指导和职业潜能测评的教师很少。实习实训方面。普通学校连实施综合实践课程都很难,也没有场地和设备。督导评估方面。市教育局出台了统一的中考招生分流指导原则和比例要求,但对初中三年教育缺乏规划、监控和管理,对怎样分流缺乏过程指导。
教育改革事关国家复兴、地方发展,长沙应当挺立潮头,走在前列。
建议:
一、改变普职分割与封闭管理的制度,建立“双向沟通、双向选择、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的机制
一是允许学生根据兴趣及发展类型测试自由选择流向,普高和职校学生通过考试能互相转学。德国初中后分流的三类学校(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完全中学)就能以灵活的方式相互交叉和补充,并与各类高校衔接沟通。二是要打破固定的专业或学校界限,实行选课制和学分制。可在不同范围内,如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之间,普教和职教之间实行跨校选课、跨专业选课、跨年级选课,实行学分互认等协作制度。三是实行弹性灵活学制,可试行职普“双重学籍”、“两种证书”、“第二专业”等办法,使普职相互渗透,拓宽选择范围。
二、优化课程设计,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的课程体系
一是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设置要有职业教育的维度,兼顾升学与就业的要求。在西方,义务教育一开始就与职业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制造业强国德国的职业教育地位一直很高;美国中学课程中职业教育的课程占到总课程的20%。我国学校教育受教育传统的影响,中学以科学课程、理论课程为主,课程的职业导向不明,缺乏职业课程和有明显职业意向的课程群。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课程应涵涉生活技能、职业基本技能和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特色技能。高中阶段选修课程应做重大改革,明确指向职业教育,从学术化转向职业化, 从学科化转向综合化。
二是试办综合性高中,建立多层次立交桥教育体系。 普职融通是世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等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 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形成了以综合高中为主体,普职一体化体系,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可以相互转换,普通高中与多科技术学院、职业高中与普通高等教育也可联通。我市应适度控制名校集团化扩张态势,试办综合高中。近几年全省高考从普通高中升入职业技术学院和专科层次的的学生超过了升入本科的学生,表明普通高中实际担负着综合高中的职能;优质职校每年升入普通高校的学生逐年攀升,表明职业中专办学走向了综合性,实际上部分承担了普通高中的职能。我们举办综合高中的条件已经成熟。
三、打造专业品牌,构建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打造专业品牌,提升职校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整顿和规范职教市场,在全市范围内调整优化各中职学校专业结构。实行差异化发展,打造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每一所学校以一两个特色专业为重点凸显个性。逐步形成校校有特色、个个有品牌的格局,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吸引优质生源的魅力。职业教育要将培养目标和课程教育从一次性就业转向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强调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最终要构建影响行业发展走向、引领升学就业选择取向的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是区域聚集,促进产学结合。依据我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加快推进职业学校布局调整,逐步形成以“河东”长沙职业教育基地与“河西”长沙职业创业园区为中心、以四县(市、区)职教中心为网点的职业教育布局的思路,构建起与地方产业发展相对接的现代中高职教育体系。应利用基地优势,依托行业和产业,专业对接企业,发展订单式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道路,逐步建立“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四、建立共享机制,畅通学生成长成才通道
一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鼓励教师普职流动。加强教师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实施普职教师流动。普通中学的选修课和职业课程可以聘请职业学校的教师指导,培训学生的专业领域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学校可以聘请普通中学的教师讲授学科理论基础知识。以此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
二是整合优势资源,共享教学平台。普通中学与职业学校可以形成共建机制,职业学校可开放实习实训基地,供普通中学的学生完成选修课程,进行职业见习和职业体验;普通中学开放图书馆、网络教室等教学资源,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学术性课程学习平台。
三是建立全面的考评机制。在考评机制中,终结性考核和形成性评价都要有职业教育的视角。建议在中考的考核机制中增加职业教育的维度。职业教育从初中抓起,培养职业意识,指导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畅想,并纳入考核体系。
五、加强宣传引导,强化全社会的职业教育意识。国家今年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正在进行教育结构大调整。湖南省也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普通教育指向升学教育,职业教育指向就业服务的双轨制度必将走向融通。应通过多种手段广泛宣传,让职业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教育者的决策依据,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同时要利用网络媒体,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美誉度。2014年8月,徐守盛书记接见了湖南省新一届的技能大师和技术能手。长沙建筑工程学校邹斌砌墙夺得全国金牌。媒体可以多报道这些获得殊荣的技能人才,普通学校可把他们作为成长成才之星,请进校园,进行励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