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民主同盟长沙委员会>参政议政>调查研究
加快“长沙制造”向“长沙创造”转变的调研与建议
文章来源:长沙民盟 作者:民盟长沙市委 时间:2013-03-21 10:51:02 制造产业在新的时期下的发展阶段,是制造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结合的产物,在市场全球化背景下,高端制造技术及其产业成为国家科技发展先进性的重要参考标志。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长沙已经形成了以中联重科、三一集团、山河智能等企业为龙头的各具特色的制造群体。其中,中联重科2011年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排名第7位;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获得德国莱茵TUV认证,建筑机械产品按照欧盟标准推行产品CE认证。三一集团是福布斯“中国顶尖企业”,亚洲品牌50强,FT全球500强,2011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排名第6。近5年来,长沙工程机械产业的产值平均每年增幅约60%。三一集团、中联重科与山河智能三家企业同时跻身2011年全球工程机械行业50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工业基础薄弱、总量不大的“先天不足”,长沙市依托省会众多的科研院所和雄厚的人才资源,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产学研金”紧密结合,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加快自主创新进程。2011年我市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57项。专利申请13122件,专利授权6692件,较2010年分别增长44.7%和7.8%。科技成果转化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创新引领下,“长沙创造”精彩纷呈:实施技术创新项目1500余项,总投资突破400亿元;创新产品大量涌现,2011年新产品产值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29.1%,企业申报专利7555项,同比增长77.51%;品牌影响日益扩大,全市工业“中国驰名商标”达58件,居中部省会城市之首。
随着技术创新的突飞猛进,长沙工业开始由“长沙制造”向“长沙创造”迈进,在中国工业版图上原本默默无闻的“长沙工业板块”迸发出强劲的后发优势。长沙工业总量从2005年底的1300亿元跨越到2011年的7108亿元,年均增长24.8%;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4%,连续三年挺进全国26个省会城市前五强。长沙制造与长沙创造的领域也由工程机械制造的“一花独放”拓展到储能新材料、现代生物医药产品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与研发等现代产业的多头并进,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长沙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化程度高,目前已经形成了金属新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四大特色优势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力元新材料、博云新材料、晟通科技、金龙铜业、经阁铝业、金瑞科技等一批骨干企业,在动力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具备了与全球一流企业争雄的实力。在生物产业中,自2006年以来,浏阳生物医药园已申报新药1300余个,研发生物新品种18个,获得专利294个。湖南医药80%的国家一类新药在园区实施,其中药用辅料、13个医药中间体等更是位居全国第一位。集聚了九芝堂医贸、威尔曼、尔康、华纳大、九典、莱美康源、老百姓安邦等一大批医药企业,成为全国医药企业最集中的开发区之一;在北京举办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上,长沙高新区企业――天骑医学新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夹层杯结核杆菌诊断技术”相关设备、试剂,代表湖南在“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重大专项”分展上展出。该产品的自主研发为我国乃至全球控制结核病传染源和降低结核病病死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长沙汽车工业经过60年的发展,已拥有形成规模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约200家,整车产能涵盖了北汽福田、菲亚特、比亚迪、众泰轿车、陕汽重卡、广汽长丰越野车等,产能约40万辆,初步形成了汽车产业集群。按照长沙汽车产业规划,到2013年,长沙汽车产业总产值有望过千亿元。2015年,长沙汽车产业整车生产能力将达120万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销售收入可望达到2500亿。另外,长沙在电子、食品加工和文化产业诸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现实情况相比,长沙制造差距尚大,必须以创造来推动制造转型升级。民盟长沙市委课题调研组通过走访、座谈,对“长沙制造”向“长沙创造”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具体说来,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一)创新意识不浓。1、缺乏创新热情和动力。不少企业不想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满足于加工、仿造,只看到眼前利益。调查显示不少企业甚至是骨干企业没有研发机构,或者仅有一块牌子,只知道按培训教材的去操作,却不知工艺技术原理,更谈不上吸收、创新。2、专利意识淡漠。市知识产权局曾对我市1633家企业抽样调查发现,1057家企业没有发明专利,占92.3%,没有任何专利的占84%。目前,长沙市共有各类企业9.73万户,中小企业占99%以上,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存在“无专利、无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无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三无”问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市场竞争能力差。
(二)创新人才缺乏。世界知名企业在研发创新方面不仅投入大而且都有自己的研发创新团队,从而保障了企业始终屹立于科技前沿、行业排头。反观我市企业,除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知名企业拥有自己专门的创新研发团队外,1633家企业中设立种类研发机构的仅有283家,拥有知识产权数据库的仅有78家;从未进行过产学研合作的企业1437家,与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无长期合作的企业1522家;1633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仅为1271人,平均不到1人,其中取得专利代理人资格的不足10人。虽然近几年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但依然是杯水车薪,难以缓解企业创新人才不足的困境。
(三)创新投入不足。1、经费投入少。调查显示,2010年到2011年1至9月我市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约为1.12%,相较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差距甚远,事实上很多企业所谓的技术研发经费是用于购买设备,真正用于技术创新上的很少。大部分中小企业拿不出更多的研究与开发利用经费,一些关键的、共性技术问题不能解决,直接制约了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进程。2、核心技术缺乏。长沙的工程机械产业近几年在徐州、常州、厦门、济宁、柳州六个中国生产基地中增长最快,已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工程机械之都”。但一个严酷的事实是,截止2011年12月,长沙高端制造业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仅324件,长沙工程机械的零部件85%以上购自省外,其中采自国外的占60%以上,柴油发动机、变速器、车用空调、专用汽车底盘、液压泵等关键零部件大多依赖进口,采购成本约占整机成本的40%。在市场需求高峰期,国外进口零部件厂商先给外国工程机械品牌供货,而我市企业却因为配件供货周期过长经常错过扩大市场份额的最佳时机。长沙新材料产业也面临同样的境况,“巨无霸”企业太少、产业内部之间没有形成技术联盟、新材料行业与装备制造业缺乏有效融合、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上仍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等,是目前制约长沙新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瓶颈。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在长沙地区显得尤为突出。核心技术的短缺,不仅制约了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也严重威胁到产业的安全。部分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担心人才流动不愿出资培养专业人才,也造成了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受到制约。
(四)创新服务体系相对滞后。10多年里长沙的工业化之路高歌猛进,形成“四区十园”的格局。工业园区开发面积由2006年的84.95平方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129平方公里,园区规模工业产值由2006年的649.4亿增长到2011年的4000亿以上。目前,园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800家,创业型、成长型企业1100多家,从业人员30.8万人,其中研发人员近2万人。飞速发展的工业给公共服务带来了挑战,虽然市委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应对调整,为园区发展建设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因为种种原因,技术创新、专利保护等方面的服务、引导没能及时跟进,也导致了企业在“长身子”的同时“心智”未能同步成长,即忽略了创新研发方面的服务跟进。1、科技创新宣传不够。因为计划经济的影响,导致人们产权意识淡薄,工业起步较晚的中部地区尤甚。大多数企业对知识产权知之甚少,认为知识产权可有可无,在企业创立初始阶段根本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是企业未来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也与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产权意识的重视和宣传未能及时跟进密切相关。2、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不畅。一是成果权威评价体系滞后。目前我们的科技成果评价仍是以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实施,评价方式仍是以成果鉴定为主要方式,公正性、权威性、动态性不足,仍存在缺少科学客观的指标体系,评价主体错位,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不足等问题。二是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滞后。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是联结企业与研发机构或个体发明的桥梁,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成果中介服务是其生命线。因为观念落后等原因,无论企业还是公共服务部门对成果中介的重视和建设都不够。调查显示,企业对本市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总体满意度为一般,企业普遍反映没有有效通畅的途径进行知识产权流转、交易,开展过产学研合作的企业仅有196家,与知识产权中介机构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仅111家。3、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共服务手段较弱。一是全市没有一个统一的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特别是缺少便捷的专利信息检索、分析数据库,给企业研发、管理知识产权带来极大不便;二是没有建立知识产权预警和应急机制,企业在遇到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时往往被动受压、难以应对;三是企业之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较少,难以形成行业、产业合力。
(五)中小型高新技术企融资仍然面临瓶颈
虽然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完善投融资体系建设,某种程度上拓宽了融资渠道,企业融资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总体发展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特别是贷款难、担保难问题仍十分突出。一些中小企业也是科技含量高需要培育的优质企业,企业资金缺口不能得到满足,成为当前影响和制约这些企业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对策与建议
1、攻克核心技术。攻克核心技术是实现“长沙创造”的基础和关键。工程机械领域要着重解决液压件、发动机、电控系统三大核心零部件技术,尽快改变工程机械产业陷入低端竞争,高端缺失的怪圈以及整机厂的大部分利润都被外商攫取的现状。汽车及零部件领域要着重解决基础原材料(橡胶、化工等)、电子元器件、高档机械基础件以及模具、刀具等关键技术,尤其是与汽车安全、节能、环保有关的电子控制技术类零部件核心技术,尽快改变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的困境。生物医药方面应着重研发基因工程药物、新型疫苗、抗体药物、化学新药、现代中药等新型药物,同时应大幅提升制药技术和装备研制水平。唯有在核心技术攻克上有一项或多项突破,才能实现“长沙制造”向“长沙创造”的跨越。
2、坚持主机带动。培育大量拥有市场潜力、带动作用强的主机终端产品,不仅能带动相关配件产业的发展而且能抢占世界市场份额。2007年,三一重工自主研发生产的世界首台高效微泡沥青水泥砂浆车,不仅满足了我国大规模高标准高速铁路建设的迫切需要,而且令曾独家拥有该领域技术的德国博格公司主动放弃该产品的生产,转而购买三一的产品。三一开发出的世界首创全液压驱动技术,成功应用于平地机、压路机、挖掘机等全系列工程机械产品,并出口到亚、非、欧、美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故坚持主机带动是做大做强长沙制造、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增加就业的一个重要路径。
3、打造企业航母。企业航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工程机械制造方面长沙有三一集团、中联重科、山河智能以及一些从事制造的中小企业,我们既要全力支持三大企业成为制造业航母,同时应出台相应政策支持三大企业联手或分别联合中小企业组成制造业航母参与国际竞争。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方面,长沙均有形成企业航母的基础,我们应有整合资源、打造高端品牌、抢占世界市场的长远谋划,力争在5至10年时间里打造自己的机械工程制造业航母、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和新材料乃至文化产业的巨无霸。
4、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是永踞制造业发展高地的关键。我们应结合长沙市千亿产业集群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展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研发攻关,支持以企业或产业联盟为主体,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着力对工程机械产业液压技术、汽车电子控制类技术零部件、生物医药新型疫苗和抗体药物研发、文化创意产业 等发展开协同攻关、掌握核心技术,永踞制造业发展的世界制高点;开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引导扶持计划”,引导广大中小企业紧瞄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中小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围绕以上目标和实现路径,需要实施三大工程、健全三大体系。需要实施的三大工程是:
1、夯实人才支撑工程。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支撑。各类企业应建立配套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措施,加大对有创新潜力的技术人员的培训、进修投入,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支持高校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支持企业申报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引进国际著名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机构。支持建立长沙创新创业学院。支持园区建设好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创新人才实训基地。支持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人才创业示范区建设。
成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领导小组,建立市领导联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制度。依托在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引进一批海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要鼓励和引导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才有可能攻克关键技术,才有可能掌握核心技术,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有可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2、健全金融保障工程。吸引国内外著名金融机构和企业地区性总部进驻,加快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增强金融支撑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推进地方性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提高地方金融机构整体竞争力与活力。发展村镇银行、专营贷款公司和信用合作组织,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支持企业通过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融资,拓宽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发展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基金,壮大投资规模。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促进电子银行、金融衍生品等业务健康发展。积极发展保险业,加快保险新产品的开发引进步伐。以大河西先导区滨江金融商务区建设为契机,打造独具特色的金融后援基地产业园,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培训中心、会展中心、资金结算中心、银行卡中心和呼叫中心等后台机构进驻,打造新兴金融业聚集区,将长沙建设成为中南地区金融后援服务基地。
3、构建创新平台服务工程。完善的服务体系是激活各种创新要素和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应出台补贴政策(如武汉就有本地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新产品一次性资助30万元的政策))鼓励现有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中的研发、检测及设计平台对外开放,为本地企业提供优惠服务,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积极引进外地乃至外国研发机构来长沙设立分部,共建交互、共享、集成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对本地企业提供价格优惠服务,政府对单个平台按实际服务量进行补助,对知名企业来长设立研发机构的给予落户补贴费。引进和扶植一批科技服务能力一流的中介机构,开展技术创新服务中介机构的诚信等级评定,引导企业使用优质中介机构的服务。加快构建长沙市技术创新网络服务平台,建立技术研发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库、技术创新人才库、技术创新难题库、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库,推进全市技术创新资源的共享和对接。整合种类资源,建设技术研发、设计创意、试验检测、技术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产学研结合和技术创新的基础支撑,免费为企业提供文献资源和科学数据的查询和共享,组织相应专家分析技术创新瓶颈,帮助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战略与研发平台。
需要健全的三大体系是:
1、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对重点产业技术升级的引领作用。一是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实体等多种形式组建产学研联合体;二是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平台,开发网络供需对接功能,摸索网络定位和人工跟踪服务相结合的高效对接机制,开展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合作交流活动,针对行业特点,提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组织联合攻关;三是抓好一批产学研企业的成果转化项目,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其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
2、完善政策激励引导体系。一是切实落实已出台的《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管理办法》,启动示范企业培育工程,每年培育50-100户技术创新能力强、创新业绩显著,具有重要示范和导向作用的企业,经认定授予“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称号,对创新成果突出的示范企业,按其实际研发的投入比例给予补助,鼓励企业不断增加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此来带动其他企业重视创新发明。二是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切实解决好医疗、失业、养老保险和配偶就业、子女上学以及住房等问题。设立长沙市技术创新奖,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三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自主创新是获得专利技术的主要途径,自主创新能力是竞争力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是竞争力的焦点。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产业高端化,没有专利保护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强对个人和企业的科技成果的保护,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保证创新成果不被盗用和侵占。
3、建立市场开拓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市场投资咨询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对外贸易、技术经济合作、招商引资、风险投资等项政策咨询服务;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组成顾问团,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开拓方面的诊断、咨询和辅导。二是建立市场信息发布平台。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国内、外市场信息通过中小企业信息网进行发布,并聘请有关专家根据全国产业规划和世界经济格局,确立企业的市场区域、市场机遇,分析市场信息,为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提供可靠信息。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支持企业占领国内市场,并积极支持其开拓海外市场。三是建立优势项目推荐平台。收集和筛选中小企业优势项目,建立项目库。组织编印、制作中小企业招商引资项目册及产品目录、光盘、画册,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发放、推介。开展中小企业网上招商,为企业融资和宣传搭建平台。四是建立企业及其产品展示平台。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形象、产品设计、产品推广、展览展销等服务机构,帮助中小企业制订营销策略、创新营销方式、扩大营销渠道。为企业提供展销展示会、产品交易会、供货会和国内外市场考察有关信息。积极组织中小企业“走出去”参加国内、国际合作活动。组织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展览、展销的策划、设计、制作等一条龙服务。五是建立人才培训服务平台。为企业培训适应国际规则的市场开拓人才。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国际组织的支持,国内高等院校现有的师资力量,发挥职业培训机构的优势,开展中小企业市场开拓的专业培训。六是建立风险预警平台。加强制造业风险预警研究,及时通报国内外相关产业的发展动态和风险警示。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在推动“长沙制造”向“长沙创造”转变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创新意识宣传,不断深化创新重要的社会共识,形成人人参与创新的社会常态,如此则必将谱写“长沙创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