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同盟长沙市委员会

高度重视“袁隆平品牌”在推进长沙国际文化名城建设中的作用的建议

 文章来源:长沙民盟 作者:民盟市委 时间:2013-03-21 10:51:02

    一、案由
    袁隆平,一个享誉世界的名字;杂交水稻,一个造福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农业品牌;隆平高科技,一个托起湖南农业发展的支点;“杂交水稻外交”,一个引领中国农业普惠全球的善举。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改写了世界农业的发展史,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我们完全可以说,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不仅是一个响当当的农业品牌,也是一个金不换的科技品牌,还是一个内涵丰厚的文化品牌。最大限度地发挥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的品牌效应,为长沙的国际文化名城建设、为湖南的快速崛起,乃至为保持中国的农业发展优势、粮食安全及中国农业大踏步走出去,都有不可估量意义和作用。
湖南作为袁隆平事业成功的起点,作为杂交水稻试验成功和推广基地,长沙作为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孵化基地,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重任。虽然近些年里,国家在大力推动杂交水稻走出国门,湖南省委省政府也全力助推“隆平高科技”上市,长沙市在芙蓉区建设了“隆平高科技园”,芙蓉区政府拟将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基地所在区域更名为“隆平新城”,等等,但这些举措和袁隆平及他的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和对世界的影响力还远远不相称,也远远不能涵盖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所具有的综合价值。袁隆平院士已届耄耋,是国宝级代表人物,也是我们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我们应当强化共识,从中央到地方都应尽快行动起来,做大做强做好举世无双的“袁隆平品牌”。
    民盟长沙市委领导及部分盟员政协委员多次深入隆平高科技园开展调研考察,大家一致认为,袁隆平这个响亮的名字是湖南的宝贵财富,也是促进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金字招牌,“名人是城市的名片,名城要靠名人、名家、名品来实现”。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一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全方位开发袁隆平品牌,助推长沙国际文化名城建设,提升长沙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但遗憾的是我市在做大做强袁隆平品牌上,缺少大手笔、大气魄,也缺少长远考虑和总体策划,没有充分发挥好袁隆平这块金字招牌的积极作用。
       二、建议
       1. 应尽快以“隆平高科技园”为依托打造国际性“袁隆平教育科技文化中心”。建设“袁隆平教育科技文化中心”是全方位展示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所内涵的科技、文化、历史乃至旅游、人文等价值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展示我们国家科技实力的一个重要平台。我们认为“袁隆平教育科技文化中心”应涵盖如下项目:
       一是建设一所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大学”。可以以湖南农业大学为基础,整合湖南农业科学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农业科技教育资源,建设一所具有国际水准的综合性大学,也可以整合若干所市属大学成立袁隆平大学,授予袁隆平终身荣誉校长,面向全世界招生,做大做强中国农业品牌,进一步扩大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的世界影响力。
       二是建设一座国际性的农业博物馆。向全球征集、收藏各国不同历史时期农耕文明发展实物,展示人类农业文明的发展进程。同时设立杂交水稻专馆,展示袁隆平和他的团队推进杂交水稻试验及成功的全过程,陈列袁隆平院士的事迹、荣誉。
       三是建设一个国际性的农业发展论坛。每年邀请全世界的农业科技、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历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举行国际性讨论讲座,如此既能加强国际农业人才的学术交流,又能提升长沙的国际知名度,还能进一步扩大袁隆平及其杂交水稻的品牌效应。
       四是建设一个国际性农业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应具备收集全世界各国农业科技发展动态尤其是高科技农业的技术能力,同时也能随时给世界各国提供农业发展、农业高科技、农业文化、农业旅游乃至农业发展预测(前景、风险、危机)等全方位的服务信息。
       五是建设一个国际性高科技种子孵化基地。以“隆平高科技有限公司”为基础,引进尖端人才、充实科研力量、拓宽农业种子研究范围,向全世界源源不断提供优质农业种子,永踞农业发展的制高点。
       2.征得袁隆平院士的同意后,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立一个专门工作机构,聘请专家、学者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做好“袁隆平教育科技文化中心”的论证、规划、选址等前期工作,并将相关规划上报省委省政府乃至国务院,争取省委省政府及国家和相关部委的支持,尽快立项,启动工程建设。
      3.在长省级和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应积极行动,争取在省级和全国两会上提交具体建议和提案,以引起各级党政领导人的重视,力争将“袁隆平教育科技文化中心”的立项、建设纳入省级乃至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规划。
     4.尽快邀请省和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到长沙实地考察、调研,完善“袁隆平教育科技文化中心”的可行性论证、规划设计等事项,集思广益、形成共识、凝心聚力,尽快立项、启动工程建设。

(2012年市政协十届六次全会民盟集体提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湘字003号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白沙路255号 电话:0731-85119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