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同盟长沙市委员会

浅释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文章来源:长沙民盟 作者:唐 亮 时间:2013-03-21 10:51:02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所咏之,即为客观之;借景所抒之,咏物所言之,即为主观之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一、树木类

       柳:送别、留恋、伤感。

       ①“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②“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二、花草类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莲花:表达爱情。由于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怜子。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三、动物类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鹧鸪:旅途艰险和离愁别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在狱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燕子:惜春伤秋,渲染离愁,寄托相思,感伤时事。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他物类所能及。

       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作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南宋词人史达祖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道: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妍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

       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xiehong,鸟上下飞),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予》)

杜鹃鸟:凄凉、哀伤。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啼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四、自然类

       水:烦扰和愁苦。

       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地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雨:所写之雨不同,情感亦有别。

       打开唐宋诗词作品,到处听得到雨声。雨中多愁,因而雨中多诗。雨作为一种轻柔流动的物象,更是常常出现在词人的笔下,成了词人抒发个人感慨的有效载体。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意的自然现象到被刻意营造成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意象,其中融注了作者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谈谈意象的建构类型及其人生意蕴。

       喜雨。

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可见一斑。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句,诗人极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鱼和燕子在微风细雨中的动态。鱼的欢欣,燕子的轻盈,引起了诗人喜悦的心理反应,这不正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吗?

       苦雨。

       往事如烟,人生苦短,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这样的例子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姜白石《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苏轼《浣溪沙》:萧萧暮雨子规啼。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从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苦雨往往跟悲、怨、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季节以春、秋两季为多,时间以黄昏、夜晚为主。春雨绵绵,秋雨霏霏。当落红无数、春去匆匆、悲风怒号、黄叶飘落、日暮途穷、夜深人静之际,雨像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地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人的心扉,诗人百感交集,泪水与哀愁同出,读来令人断肠。

       雅雨。

       中国文人有喜雨的雅好,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山涧边簇生着一片可爱的芳草,树丛中有黄鹂鸟在悠然自得地鸣叫。向晚时分,春雨洒落,潮水暴急,野渡无人,孤舟自横,一片迷茫。诗人对野生之物自然存在状态的倾心与赏玩,折射出闲雅萧散的人生态度,令人心醉。

       另外,陆游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小园四首》其一);张耒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初见嵩山》);徐俯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春游湖》);韦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菩萨蛮》);温庭筠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咸阳值雨》)。这些诗句,写得萧散疏朗,清丽婉约,很符合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中国古代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美学,它以人为中心,极为重视、关注人如何于现实人生中使自己得以超脱,将人的精神生命向上推展,提升人的生命存在。受此影响,唐宋诗人探索、追求人生的自由审美极境,向往、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存在,诗意地栖居,人生如闲云野鹤般闲适。我们可以说文学世界里的细雨疏疏,是浮现于诗人嘴角的恬静与惬意。诗人的心灵在细雨的浸润下,流露出远离喧嚣的高雅与适意。

       禅雨。

       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诗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的清凉中被洗净,诗人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

请看宋代大词人苏轼的《定风波》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此词作于苏轼贬居黄州之时,作者借途中遇雨的平常经历阐发了不平常的人生哲理,映射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无论是自然界的阴晴风雨,还是现实人生的荣辱升降,都可等闲视之,浑不在意。这里词人正是借助于这一具体意象将人生引入到忘情得失,超然物外的禅意般的宁静之中。

       宋人方岳的一首《听雨》诗也同样显得很有意味: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

       诗人雨中入眠,连梦里也长出青苔,身心闲静得连鸟都不猜疑。在竹斋听雨的境界里诗人自失于对象之中.身心完全物化,世界不复存在。雨把人从喧闹的尘世带入诗意的栖居,虽无一字禅语,但处处可见禅趣。

       五、器物类

       船:漂泊,自由。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诗描写春花春草春树春鸟春潮春雨等明丽的景象,用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中心意象,既是写实化描写,又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化表现。

(作者系长沙外国语学校支部盟员)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湘字003号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白沙路255号 电话:0731-85119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