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文章来源:长沙民盟 作者: 时间:2013-03-21 10:51:02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教育的公平和均衡是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之一。现在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的高中新课改是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一项重大改革,但就现今长沙市的中小学教育的状况来看,存在着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如:课程改革,生源分配,师资培训,教育评价。
1、现已在我省实施了一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仍旧是雷声大雨点小,有很多学校,特别是硬件、师资、生源较薄弱的学校,根本还是沿用旧的教育教学模式,有的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开设新课改要求的某些课程,更多的是由于高考指挥棒的绝对指向作用,使他们不敢放开手脚去真实地实施素质教育,这就使得新课改中最具创新性、最具改革性的核心内容——校本教育(包括综合实践,校本教材、课程)根本无法落到实处。
2、多年来运用的招生政策(微机派位),并不能真正解决生源的均衡分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除了某些学校钻政策空子,打擦边球外,更多的是学生家长们想尽一切办法将子弟送入“名校”就读,最终造成了幼儿园进小学,小学进初中,初中进高中的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的无序竞争,其中隐藏了诸多违背教育均衡原则的不合理现状。致使各校之间生源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3、师资培训:现在我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内部及高校研究生班等都有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由于连年来教育改革,教材、课程不断调整,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教育理论也不断科学化,教师的知识补充、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教育发展、与时俱进的需求。但令人遗憾的是,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培训都只是流于形式,教师们迫不及待地去参加,不少人只是为了得到那本“继续教育证”。也并不一定能切合学校教育的实际需求,因此教师的成长缓慢,也是教育优质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限制。
4、在中小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中,有来自三个方面的评价:
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督查和中、高考的升学率;二是教育理论家见解;三是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如何让对教育的评价符合长沙市教育的观状,找到合适的定位,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校教育进行客观公正评价是教育发展的关键。
针对以上四大点,长沙市教育问题解决的依据,主要有如下几点:
①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是需要全市一盘棋来进行,只有整合全市的教育资源,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统筹安排,才能让新课程改革理念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心中,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意义上得到全面发展,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协调一致,达到双赢的目的。
②生源的分配,固然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干预,但更需要全社会的认同和配合,只有将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并予以辐射推广,让学生、家长不迷信于名校,或者说相信全市每一所中小学都拥有优良的教育资源,才能从根本解决“择校风”,解决学校间生源的恶性竞争。
③从实际上看,名校的教师固然比一般的普通学校教师在整体上要优秀,但从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上看,差距并不是有“天壤之别”的。之所以在升学率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不外乎先是由于生源的差别,后又是由于“教学相长”的原因,使得名校的师生共同成长,而普通学校却陷入恶性循环,如果统一调配师资,并对有明显教育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训,将为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因此,建议:
一、建设六大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共享学区。以一中、附中、长郡、雅礼、周南、明德六所“名校”所在地理区域,将我市的中小学教育分为六大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共享学区。各学区以原有“名校”的学校管理优势和校园文化底蕴为模板,将其他中小学并入,形成长沙市六大不同风格的基础教育版块。
二、具体分区为:一中为开福区南片和芙蓉区;附中为岳麓区南片及先导区部分;长郡为岳麓区北片及先导区部分;雅礼为雨花区及天心区北片;周南为开福区北片,明德为天心区南片。
三、学生就近入读,初高中剥离。各学区小学学生只在本区内选择初中,各初中毕业生只进入学区内高中。根据近年来市区初中毕业生大约2万人,其中进入普通高中人数在1.2万人左右(即60%)的实际情况,市区省级示范中学现有规模就能接收所有的普通高中生。
四、中学教师的人事关系、工资关系可以相对保持稳定,而工作岗位(学校和具体岗位)由学区“名校”校长统一调配,实施校际间流动(可以有年限规定)。
五、学校与教师的继续教育也由学区统一安排,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训。
六、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校本教育就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自身特点得到发展和强化,突出特色,突出校本内容,做到一校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