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 与 “莠草”——诗歌鉴赏小札
文章来源:长沙民盟 作者:admin 时间:2013-03-21 10:51:02“词人忌在‘老实’,同一话也,以‘尖新’出之,则令人眉扬目展,有如闻所未闻;以‘老实’出之,则令人意懒心灰,有如听所不必听。”(李渔《闲情偶寄》)这话道出了一条重要的美学原理:艺术贵在创新。特别是作为“最高的艺术”(海德格尔语)的诗歌更是这样。“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其中的“击”、“翔”就是“尖新”之词。把玩之间,令人“眉扬目展”:鹰飞矫健之态,鱼游欢快之情灼然可见!倘以“鹰飞长空,鱼游浅底”出之,虽则文从字顺,然而上述情味则荡然无存。“击”、“翔”的这种用法,我国现代修辞家称为“寻常词语艺术化”,俄国美学家什克洛夫斯基称它为“陌生化”。他认为“艺术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作为技巧的艺术》)。这是完全符合接受美学原理的,因为艺术语言功能的最终实现,要由读者来完成。而“陌生化”语言恰恰最能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参与意识,读者在全身心投入的审美体验中就能领略“陌生化”语言清奇飘逸、魅力无穷的风光。
诗歌(含诗、词、曲、联)为何会出现“陌生化”?这首先是由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美学特质决定的。英国文学理论家赫兹列特说:“诗歌严格地说是想象的语言”。艾青也认为“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是的,好多“陌生化”的佳句就正是诗人想象的产物。唐人岑参的名句“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从语法逻辑眼光看是很难讲通的。然而通过艺术想象却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奇妙的审美世界:诗人伴着孤灯悠然进入梦乡,恍兮惚兮之中像是灯光把他的梦点燃。一觉醒来,一阵阵带着寒意的捣衣声撩起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因为听到了异乡的捣衣声,自然联想到听惯了的家乡的捣衣声而倍添了乡愁。寥寥十字,营构着凄清孤独的意境,蕴蓄着深沉的乡情。其间“燃”、“捣”两个动词的“陌生化”用法是功不可没的。又如吴钟峦抗清失败,焚身殉国,赋有绝笔诗,今仅存两句:“只因同志催程急,故遣临行火浣衣”。依照生活逻辑应是“火烧衣”,这样写,当然合理,但平庸、猥琐。“火浣衣”则新颖、奇崛,是为“陌生化”,虽悖理,但合情。诗人通过艺术想象把猛烈的“火”幻化为温柔的“水”,悠悠然洗濯衣裳。生死关头,话说得如此轻松幽默,这就把烈士视死如归的乐观精神,从容就义的民族气节活脱脱地表现出来。在审美鉴赏中,我们像看到了烈士含笑赴死的神情。自然容易想到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言壮语。一个“浣”字,可谓一字传神。对于“火浣”这类超常组合,前人用辩证眼光作了精辟的理论概括:“语不接而意接”、“无理而妙”(清贺裳语)。当代科学家杨振宁也说:“科学家讲准确,诗人则用不准确的方法,表达准确的内涵。”是的,对“陌生化”语言,我们只能赞其情之真而不能责其事之妄。
诚然,“陌生化”是诗歌语言的“奇葩”。诗歌作品里只要有几朵这样的“奇葩”,整篇作品就会为之增色。“石韫玉而山辉”!请看盟员诗人黄政海为大明生态休闲山庄撰写的几副楹联:
山亭联:山托高亭浮碧树,云筛新曙到朱楹。
别墅联:穿室送凉风待客,敲檐洗暑雨催诗。
窗偎碧树流禽韵,门得青山送画图。
三副楹联,三副诗意盎然的图画。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浮、筛、敲、洗、流、送等词的“陌生化”用法。试味第三联,可谓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碧树间流溢出的鸟鸣令人赏心;以门作框远山嵌入的图画,使人悦目。自然让人想起“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
综上可知:“陌生化”突出的审美追求就在“创新”二字。科林伍德说:“艺术活动原本不使用‘现成语言’,它在进行中‘创造’语言。”(《艺术原理》)。是的,“陌生化”总是摒弃陈词滥调,醉心于词的转义、衍义和千变万化的排列组合,刻意追求“弦外之音”、“象外之旨”、“言外之意”,从而开拓语言传情达意的无限潜能。总想让语言远离老化、僵化、鄙俗化和标准化,使读者为之耳目一新。而欲臻此胜境,走笔行文中当然需要用心锤炼甚至雕琢。然而高品位的艺术语言又往往是“极炼如不炼”、“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在这方面窃以为陶渊明是个样板,值得当代诗人认真学习。“陶诗淡,不是无绳削,但绳削到自然处,故见其淡之妙,不见其削之迹”(明王圻《稗史》)。试看“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写夏日庭院树荫之清凉,把它暗喻为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多么新奇可喜,多么贴切自然,从中隐隐透出一种心静身凉,恬然自适的心境。审视时下诗坛,有些诗人笔下的“陌生化”用法就正是缺失这种“自然”。请看:“朝花夕拾杯中酒”、“我拿青春赌明天”、“天地我笑一笑,古今我照一照”、“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这哪里是“陌生化”,分明是“夹生化”;这哪里是“奇葩”,分明是“莠草”。园内莠草丛生,实在有碍观瞻!愿百花争艳的中华诗歌园林里,多绽放些令人一见倾心的“奇葩”,少滋生些令人望而生厌的“莠草”。